发布时间:2022-12-21 16:00:18 阅读量:3924
编者按:
2012年9月1日,为纪念中华文化促进会创立20周年,我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海内外中华文化促进会媒体见面会” ,携手海内外34个文促会组织,共同发表了《弘扬中华文化六项主张》。时任文促会主席高占祥以《如何弘扬中华文化》为题发表讲话,详尽阐述了《六项主张》涉及的基本观点。如今弹指十年,占祥主席也离我们而去。重温他当年掷地有声的主张和教诲,更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尽心尽力,奋斗不已!”
弘扬中华文化六项主张
鉴于中华文化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文化认同,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来自海内外的33个中华文化促进会,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加努力地践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之创会宗旨,发表如下六项主张。
一、我们主张,弘扬中华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张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和具有历史超越性的道德伦理,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主张文化传统的现代阐释和创造性转化,主张历史与现实的衔接贯通。反对照搬古人,反对原教旨主义和琐碎的复古主义。
二、主张文化自觉,主张民族文化意识,主张传统文化理念的普及。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反对妄自菲薄,也反对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主张人类文化的普适价值,并主张以中华民族具有创新意义的精神资源,参与人类新时代的文化创生。主张虚怀若谷,反对盲目自大。
三、主张和谐文化。主张多元文化并存共生。主张不同文明间的尊重、平等、交流、互惠、合作。主张沟通优于隔阂,和解优于冲突,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文化单边主义,反对文化歧视。
四、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文价值。反对文化、知识商品化,反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由推行低俗文化,反对导引消费者在精神、品德、情趣方面向下沉沦的娱乐至上主义。
五、 主张改善文化风气。主张身体力行,主张热忱、勤勉、踏实、进取。反对虚浮作风,反对急功近利,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运动”式发展文化。主张真切、清新、质朴的文风,反对“套话”。
六、 我们并主张,我国民间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性、公益性、文化良知与志愿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2012年9月1日 北京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占祥主席在纪念中华文化促进会创立20周年媒体见面会上的讲话
2012年9月1日
各位同仁、各位媒体界的朋友:
今天我很高兴与大家见面。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创立20周年之际,海内外34个中华文化促进会,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发表了“六项主张”,表达我们的基本看法,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
确立基本看法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弘扬”;什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什么是文化自觉;又比如,如何正确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何正确处理本位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当前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以及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等,应作出我们的判断和思考。
三年前,我在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曾做过一次题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讲话。如果说那次讲话是强调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这一次,作为一次续讲,我想围绕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这个主题,联系“六项主张”,讲以下五点意见,以求教于在座各位。
一、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弘扬?
我赞成“六项主张”的说法,即“中华文化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文化认同,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目前,可以说“弘扬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重复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我想着重指出,以胡锦涛总书记所作十七大报告为标志,弘扬中华文化,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界的提法,也不仅是民间社会和海外华人的提法,而是已上升为一个涵盖全党、全民族、全社会一致认同的提法。大家知道,“提法”在中国很重要。一个问题怎样提出,由谁提出,在什么高度上提出,这是很重要的。
首先,什么是中华文化?这个问题不仅会内同仁需要回答,内地、海外需要回答,也需要向国际友人回答。许多学者认为,中华文化主要是指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这个文化究竟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和价值呢?许嘉璐名誉主席曾经提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底层文化之说。此外还有所谓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之说。
关于如何分类问题,亦有学者提出,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历史文化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民俗文化方面、哲学价值方面,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以及宗教文化等等。由此构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
所幸,我们总算走出了百年以来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极端化争论。现在到了科学、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文化的时候了。
其次,什么是“弘扬”。“弘”是“大”的意思。弘扬即发扬光大。保存、整理、研究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但重点是发扬光大!正如周有光先生所说,弘扬中华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因而“六项主张”提出“创造性转化”,提出“当代阐释” ,提出 “反对照搬古人,反对原教旨主义,反对琐碎的复古主义”。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认真探讨和研究,我也在跟随之中,尝试创作了《新三字经》《新弟子规》,其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因为时代变化了,中华文化精神的表现也应随之改变。如二十四孝所宣扬的孝道观及其表现形式,就不应“照搬”,不能再讲“埋儿奉母”、“卧冰求鲤”那些在今天看来不近情理的恐怖故事。也不能让当今子女去遵守《弟子规》中要求的那样,父母去世后,要“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那种青年无法接受的陈规。
“创造性转化”是海外学者提出的。仅从字面也可以看出其要旨,一要创造,二要转化。转到哪里,当然是转到现代化,转到当今的时代。而原教旨主义的问题,主要是过分执着地坚持原始教义,而且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这样的文化形态,是不能采取的。
反对琐碎的复古主义,是余秋雨先生提出的。主要是说我们传承文化,重点是精神文明,是价值伦理观念,而不是这样那样琐琐碎碎的外在形式。例如,让孩子们穿着古代的服装读经,弄一伙人抬着猪头羊头祭祀,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连念的人也未必懂得的祭文。这些东西过多,必将使中华文化庸俗化。
令人欣慰的是,20年来,文促会在上述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是比较明确的。例如《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工程,文促会邀集300多位史学家做了18年,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转化二十四史的现代解读形式。二十四史是文言文,只有前四史有古人注释。有了“今注本”,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通读。
我们举办的首次中华文化论坛,邀集海内外将近一百位教育家、学者和科学家,以“全球化和中华文化”为主题,共同讨论了中华文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未来前景。这里,我想引用文促会副主席、香港城市大学前任校长张信刚教授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他说:“我想促进的中华文化是现代的、发展中的、包含不同元素的新文化,这个新的中华文化绝不是文、武、孔、孟时代文化的再现,也不仅是汉唐盛世文化的复兴,我们崇敬先贤的成就,但是更重视今人的成就,我们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为荣,但是更愿意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我们的立足点是今天,我们的着眼点是未来”。
二、什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近些年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过多种看法。例如“和”、“仁”、“忠恕”、“敬”、“中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讨论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比较明确的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概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么,这个价值核心和优良传统是什么?
“六项主张”提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和具有历史超越性的道德伦理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核心。”
这一提示是否能够站得住,是否准确,可以继续讨论。我认为,将民族精神和道德伦理这两项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或者价值核心,起码是具有参考意义的。在这里我想简要说说民族精神和道德伦理的主要内容。
其一,请各位考虑,是否可以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归结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1914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论》为题在清华大学演讲。其中讲到《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梁先生认为,一个人做到这两条,基本就可以称为君子了。众所周知,后来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作为校训。另一位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张岱年先生。张先生在某次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讲“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基础,也是其优秀传统的核心。”张岱年先生晚年,还曾在多处强调这一观点。认为这八个字前者是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后者是包容精神、开放精神;前者刚的成分多,后者柔的成分大。刚柔相济,儒道互补,中华民族因此生生不息、衰而复兴、与时俱进。
再一点是道德伦理。历史证明,道德伦理的某些价值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历史超越性。比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种道德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我曾经向中央领导同志讲过,党在进入新时期之后,方方面面的会都开过,就是没有开过一次全党的、全国的以道德为主题的会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社会转型,而且是如此剧烈地转型,必然会引出许许多多问题,而传统道德的缺失,现代道德的缺位,事实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全社会的道德迷失、道德滑坡和道德观念的混乱。
那么,我们的“具有历史超越性的道德伦理”是什么呢?可否考虑所谓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经典大字。如果能对这五个方面做出当代的解释,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国初建之时,也是一次历史转折。但是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仍然没有丢弃传统道德,他提出“四维八德”。四维即“礼义廉耻”。我小的时候就曾背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是维系,是支撑。孙先生是把道德伦理视为民族的维系和国家的支撑。四维之外还提出“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今,台北市不但有四维路、八德路,还有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可以想到,百废待兴之际,孙中山先生仍然将道德伦理视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支撑国体的梁柱,并创造性的将传统道德观念应用现代社会。他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三、什么是文化自觉,如何正确认识和正确处理本位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的。主要意思是说,应当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还包括了解其他文化。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
“六项主张”再次强调文化自觉,并在强调民族文化意识,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同时提出,“也反对过分夸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我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容易走极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清末以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一再被屈辱、被否定。我们不能不讲民族意识,不能不讲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守住这个“根”,是我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前提。离开这个“根”,去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许嘉璐名誉主席特别提出,要在“六项主张”中写上“主张传统文化理念的普及”,这一点极其重要。
问题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之时,在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上,要有清醒、理性、客观的思考。既要看到积极面,也要看到消极面甚至阴暗面,还要看到中华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新的时代仍是一个艰巨的课题!为什么反对过分夸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因为任何事情一讲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走向封闭、走向孤立,就会影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五千年未断层的文化,确实值得自豪,确实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不能过分夸大优越性。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盖世群芳,这易于导致文化沙文主义,导致文化歧视。我们如果要想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眼光。尽可能多接触一些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并从中吸取闪光的东西,融合创新,使中华文化得到新的升华。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应该是什么关系?我们的回答是多元文化的“和谐”。这方面,古人说的很多:“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大度和包容。
我们处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和频繁。池田大作先生在与我的对话集《联结地球的文化力》中谈到,19世纪、20世纪是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时代。假如可以这样说,那么21世纪呢,还是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吗?恐怕应当重新思考、深入思考,或许我们应该,也一定能够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在本国、本族与他国、他族之间,在本国、本族与人类之间,在故乡、本土和地球之间,文化交流合作将会日益密切,人类的智慧将引导人们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文化,而新的文化引领我们去创造新的未来!
四、如何看待当前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六项主张”强调人文价值、强调改善文化风气,也提出目前文化发展方面、工作方面出现的一些倾向。比如,文化市场化畸形化,文化产品的低俗化和娱乐至上化,急功近利和“运动”式发展文化;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中出现的某些浮燥、浮肿、浮夸“三浮”现象,以及文风中出现的套话、大话、假话等不良风气。这里面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也有些是文化转型中出现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而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训,善于把教训及时地转化为财富。
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双轮”驱动下,正朝着文化强国的方向向前迈进。为了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更科学的发展,回顾一下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有益的。
我们文化发展的问题出在哪里?从大的方面看,可否说,解放以后前30年,是有过度政治化的倾向,而近30年,则是有过度商业化的倾向。我们的文化事业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向前发展的。
近些年来,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文价值?因为这是文化的灵魂所在。离开文化的人文价值,去谈“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那便是贴标签的一句空话。
说到以人为本,就要强调“以文化人”;谈到文化强国,就必须强调“文化强民”。何谓强民?我们的前辈学者曾经提出,一个国家要民德进、民智开、民体强,国家就会强盛;如果民德退、民智塞、民体弱,而国家就会衰亡。先辈们强调民德、民智、民体,是在强调“民是国之本”,要文化强国,必先文化强民。文化强民是文化强国的前提。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抓住文化强国的根本与重点。
当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为怪。实际上,许多思想、文化、道德上的新问题,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世界各地。不仅儒家文化传统面临挑战,伊斯兰文化传统面临挑战,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面临现代主义、后现代的挑战与冲击。
我们中华文化在挑战面前,具有极大的扬弃力和同化力,能在同异质文化的接触、撞击、交流、融合中,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创造出踏着时代节拍前进的、散发着民族芳香的中化新文化。
五、社会组织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看民间组织,一个是怎么看民间组织与文化。我在2003年文促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曾经讲到,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仅需要一个健全的政府体系,还需要一个同样健全的非政府体系。我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政府与非政府性社会组织不是对立的,更不是对抗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目标一致、分工不同的现代社会的组织体系。民间组织不仅是政府联系民众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开展各项社会活动的助力和助手。
从中华文化促进会20年的实践活动和成绩来看,上述说法是符合实际的。而社会组织的特性,其公益性、社会性、非功利的文化良知、以及志愿精神,会发挥某些政府、企业所力所不及的文化发展功能。文促会在20年间,与各地文促会共同努力,实施了数以千计的文化项目,文促会同仁的志愿精神使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想,我们党和政府会看到这一点的。今天,当我们34个文促会在这里共同发表《弘扬中华文化六项主张》,更使我感到一种蕴藏在民间社会的巨大力量。
我还深深感到,中华文化促进会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公民结社自由和宪法权利的实现,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日益完善,体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体系、企业体系、社会体系三元结构的和谐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和光明前景!在这里,我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全体同仁,对给我们关心、指导和支持的领导及海内外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同仁,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即我们的中华文化促进会,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在过去,文促会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但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不周和那样的不足,我作为文促会的主要负责人,当首先反思,检讨不足,注意改正。
各位同仁,我们是“六项主张”的倡言者,更应是“六项主张”的实践者。要象许嘉璐名誉主席所要求的那样,不但要坐而论道,还要起而行之。文促会每位成员,都要刻苦学习,严于律己,珍惜集体荣誉,优化个人人格,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力、精神力、道德力,做一个文化自觉的先行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现代文化的开创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尽心尽力,奋斗不已!
谢谢各位。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